大家今天來跟大家聊聊「中式英文」這個話題。說實話,這個話題還真的挺有意思的,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折騰的事兒。
一開始,我其實是從一本書開始的,叫《中式英文之鑒》。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美國人,叫瓊·平卡姆(Joan Pinkham),她在中國做八年的翻譯工作。我在想,一個老外,能對中式英文有啥研究?結果一看,還真的挺有料的。
她把中式英文定義成「Chinglish」,說這是一種「畸形的、混雜的語言,既不是英文也不是中文,而是一種『有中國特色的英文』」。說白,就是咱們中國人學英文的時候,因為受到母語的影響,不知不覺地就造出一些老外聽不懂的、不地道的英文。

說實話,我以前也沒太注意這個問題。 我想當然的以爲只要單詞拼對,語法沒錯,老外就能聽懂。結果,有一次跟一個外國朋友聊天,我發現他經常一臉懵逼,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我說的那些,在他看來,可能就是「火星語」!
然後我就開始琢磨,怎麼才能把這個中式英文給改掉?我開始大量的閲讀英文的報刊雜志。我發現,很多時候,不是我們的英文水平不夠,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不對。我們總是習慣先想好中文,再翻譯成英文,這樣翻譯出來的句子,自然就帶有濃濃的「中國味」。
我開始嘗試著用英文的思維方式去思考。比如,我看到一個東西,我會先想它的英文名稱是什麼,而不是先想中文名稱再翻譯。我還會把自己放在一個英文的環境里,想象自己正在跟老外對話,這樣就能強迫自己用英文去思考。
- 一開始,真的是挺難的,腦子裡就像有兩個小人在打架,一個要說中文,一個要說英文。
- 但是,慢慢地,我發現自己的英文語感真的變好,說出來的句子也越來越地道。
- 然後,我開始嘗試著寫一些英文日記,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和想法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有些中式英文,居然還被老外接受,甚至開始流行起來!比如說「long time no see」(好久不見),這句話現在已經成很多老外日常打招呼的用語。還有「no can do」(做不到)、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」(人山人海)這些,雖然聽起來有點奇怪,但是老外居然也能理解!
總結
所以說,學英文這件事,真的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過程。 不僅要學習語言本身,還要學習語言背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。雖然中式英文有時候會鬧出一些笑話,但是它也是我們學習英文的一個必經階段。只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練習,總有一天,我們也能說出一口流利的、地道的英文!當然,我還在繼續努力中,希望大家也一起加油!